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10月1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纪录片《世界历史》26 古代日本

纪录片《世界历史》01 人类历史的开端—石器时代的人们

纪录片《世界历史》02 文明的曙光

纪录片《世界历史》03 古代文字的起源

纪录片《世界历史》04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上)

纪录片《世界历史》05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下)

纪录片《世界历史》06 古代埃及文明(上)

纪录片《世界历史》07 古代埃及文明(下)

纪录片《世界历史》08 古代印度河文明之谜

纪录片《世界历史》09 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纪录片《世界历史》10 古希腊文明的回声

纪录片《世界历史》11 古希腊文化

纪录片《世界历史》12 希腊化时代

纪录片《世界历史》13 罗马共和国

纪录片《世界历史》14 罗马帝国

纪录片《世界历史》15 古罗马文化

纪录片《世界历史》16 欧亚迁移及中世纪开端

纪录片《世界历史》17 西欧封建国家

纪录片《世界历史》18 拜占庭帝国

纪录片《世界历史》19 基辅罗斯和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建立

纪录片《世界历史》20 历史上的阿拉伯帝国

纪录片《世界历史》21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

纪录片《世界历史》22 十字军东征

纪录片《世界历史》23 文艺复兴(上)

纪录片《世界历史》24 文艺复兴(下)

纪录片《世界历史》25 古代印度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是一个由数千座大小岛屿组成的群岛国家,它的形状恰如一只翘首东望的海马,其狭长的身躯沿南北方向绵延三千多公里。
在远古的冰河时期,日本列岛与亚欧大陆之间有陆地相连,称作陆桥,距今约一万多年前,随着冰河时代的结束,气候变暖,冰河融解,海面上升,陆桥被淹没,日本列岛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最终形成。由于日本列岛地处亚欧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地带,地壳变动剧烈,火山地震频发,因此,素有火山国、地震国、断裂国之称。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一种观点认为,日本民族的主体即大和民族是在旧石器时代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与来自西方、北方和南方的外来民族相融合形成的。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原始日本人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他们开始手工制造一种表面装饰着绳纹花样的陶器,所以,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又叫做绳纹时代。在绳纹时代晚期,也就是公元前四世纪前后,大批来自东亚大陆的移民移居日本,他们当中有古代中国人、朝鲜人,还有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移民带来了水稻种植和冶铁技术,日本由此进入农耕经济时代。这种产生在九州北部的新文化,被称为弥生文化。今天的人类学家通过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证明了这次大规模的移民,他们发现,绳纹人的身材低矮,面部宽阔,男性平均身高为155公分,女性为144公分。在弥生时代的遗址中,也发现许多头型细长,平均身高为163公分的人骨,他们的身材和骨骼特征与大陆中国人和朝鲜人十分相似。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徐建新)“日本的弥生时代,从公元前四世纪前后至公元三世纪后期,大致经历了七、八百年,它是日本古代农耕经济发生和发展的时代,是日本早期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弥生时代的社会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在这个时代有大批来自东亚大陆的移民,经由朝鲜半岛进入日本,他们和当地的原著名混血,成为今天的日本民族的祖先。外来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稻作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农耕生产的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另外,在弥生时代中期以后,古代日本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位居统治地位的首长、大人和位居被统治地位的奴婢、牲口;这个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开始与东亚大陆上的中国王朝建立起正式的外交关系。”
公元57年,北九洲地区的一个部落小国,奴国的国王来中国朝贡,后汉光武帝刘秀,将一枚象征权力和权威的金印授予了他,金印上刻的文字是汉委(倭)奴国王。
公元三世纪末到四世纪时,在今天奈良县境内的大和盆地,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王权,他们遵奉太阳女神天照为自己的主要保护神,依靠武力及与其他家族首领的联姻,这个王权在后来的一个世纪里,逐渐统一了西日本地区,建立起统一的王国,称作大和国。
大和国的历代大王和贵族们在各地修建象征统治者权威的大型坟墓,因此,四世纪至六世纪前后这段时期,在日本考古学上被称作古坟时代。这一时期,朝鲜半岛和中国南朝的一些知识分子和工匠,迁居日本,带去了大陆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一些迁入的工匠为大和朝廷组织起来称作:服部、陶部等专业集团,促进了织布、金属加工、制陶、土木建筑等行业的迅速发展。
公元400年,朝鲜半岛的小国百济,送给日本皇帝一个珍贵的礼品,中国古籍千字文的手抄本。
405年,在日本王室的要求下,百济派作家王仁来到日本,教授日本王储学习汉字,这标志着日本正式接受汉字,作为自己的书面语言,汉字逐渐使用于统计者的记录、出纳簿和外交文件中,大陆先进的政治制度也引起了大和统治者的兴趣,大和王朝为不断完善其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著名的有推古朝改革和大化革新。
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作为推古天皇摄政的对德太子,根据中国儒家思想,于604年制定了确定身份等级秩序的冠位十二阶,朝廷官员按照不同等级,戴十二种不同颜色的帽子,每一种帽子都用一种美德来命名,如红色帽子是大礼、蓝色帽子是小仁。
大和王权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八世纪以后,终于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法制较为完备的统一国家。这时的国家是依靠律令这种法律制度进行统治的,所以又被称作律令制国家。律令制国家通过统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土地制度和租税制度等实现了对全国人民的直接统治。律令制国家的君主天皇是从原来的大王发展而来的,在天皇称号产生的时候,律令制国家还将自己的国号改为日本,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对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崇拜的神道教,在公元七世纪开始形成。古代神道信仰一种朴素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垂直重叠的三个世界构成。天上是众神生活的光明世界,地下是恶魔居住的黑暗世界,这两者之间是光明与黑暗、吉与凶、善与美交错的人间世界。神道信仰的对象是各种神力大小不同的神,它让人相信神力对人类社会有保护和毁灭的作用。古代人相信神会依附到各种物体上,这些物体就是神体,比如:一块石头、一棵树、一座山,神体也可以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如一面镜子、一块玉石、或是一尊摆在街头的粗糙的雕像。而在神道中威力最大的神是太阳神——天照大神。在古代,人们认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代裔,只有天皇才能与之直接对话,因此,神道教是以崇奉神和神的子孙——天皇为宗旨的。
六世纪佛教传入日本,圣德太子采用佛教作为巩固统治的思想,大力推崇,使得佛教迅速流行开来。朝廷的极力倡导和中国和尚鉴真的东渡日本,促进了日本佛教和佛寺建筑、雕塑艺术等的迅速发展,代表性的佛寺建筑的东大寺。由此直到十六世纪,江户幕府将朱子学立为官学,佛教一直是日本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国家决定营造永久性都城。
公元八世纪初,日本以中国唐王朝的都城为样板,在奈良建造了平城京,它的范围为东西5.9公里、南北5.1公里、宽90米的朱雀大路是都城的中央大街,大路的北端是天皇的宫殿和中央官厅所在的宫城,城内的街道如棋盘状纵横交错,佛教寺院星罗棋布。据说,当时这个城市的人口有10万人。
710年,大和王朝正式定都平城京,直到794年,迁都到平安京为止的时期,被称作“奈良时代”,从而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
(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教授吉村武彦)“日本的古代国家是以律令制国家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在中国的唐朝有《永嘉律令》,日本有《大宝律令》,当时日本派遣的遣唐使,看到中国的国家制度非常完备,他们认为在日本也应当设立这样的律令制度,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在七世纪后半期至八世纪,形成了律令制国家。这时,日本社会的成熟程度,还没有达到唐代国家的水平,在我看来当时的日本是后进国家,类似中国后汉时期以后的水平,尽管如此,日本全力以赴地效仿当时的大国唐朝,引进各种制度,努力想建立一个不逊色于中国的国家,比如建立起官僚制的统治机构,通过户籍来控制人民的制度,以及向人民分配口分田的制度等,拥有这些制度的日本,就是所谓的律令制国家。”
此时,正值中国唐王朝兴盛时期,为了输入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在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不断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和访问,随行的留学生、学问僧带回了先进的唐代文化,刺激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对中国文化的追求和模仿,将日本推入了一个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
这些年来出土的数以万计的木简,证明这个国家已培养出了一大批谙熟文字、精通管理的官吏,数不清的佛教寺院和神社表明当时的人们向往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铃木靖民)“日本的遣唐使从公元630年至894年共任命过20次,而其中有16次抵达中国的唐朝,派遣遣唐使的目的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在七世纪、八世纪和九世纪正面临着发展古代国家体制和文化这样的重大课题,为此,日本平均每12年一次向唐朝派出了遣唐使,每次的遣唐使成员,大约由400至500人组成,大致是分乘在4艘船上,他们历经危险的海上航行冒死前往唐朝,在中国登陆后,还要步行或乘船跋涉130公里抵达唐朝的都城长安和洛阳,与遣唐使随行的留学生中,有的像最近发现的进真威墓志中记载的那样,在唐朝勤奋学习,学业尚未完成却客死他乡,遣唐使就是这样历尽千辛万苦学习唐朝的知识、佛教知识和政治制度等各种事物,然后回到日本,他们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公元794年,天皇又将都城迁到今天的京都一带,取名“平安京”,直到十九世纪中期,这里一直是日本皇宫的所在地。
公元十世纪初,盛极一时的李唐王朝灭亡了。这时,深受唐代文明滋养的日本文明,也迎来创造具有日本独特风格文化的时期。国风文化是这一时期文化的统称,国风文化的中心在平安京,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公卿贵族,所以,这一文化具有城市性、贵族性和女性化的特征。当时的审美意识中最注重的是优美、纤细和简练。在国风文化的成就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假名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九世纪时,日本人根据汉字的草书体发明了平假名,紧接着又将汉字极端简化,创造了片假名,这些假名文字在十世纪后开始广泛的使用。和歌、小说和宫廷日记等假名文学开始发达起来。在国风文化中,女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作家,她们大多是在宫中出仕女官的贵族千金。
十一世纪初,由才女紫氏部创作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代表了平安时代女性文学的最高水平。
到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时,国家的实权,特别是军事权和全国的土地所有权,已基本上控制在武士阶级的手中,从此,武士把日本社会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武家社会。
武家幕府统治日本达675年之入,这期间,幕府的最高首领征夷大将军的任命,名义上还要得到天皇的准许,但天皇实际上已大权旁落,失去了对国家的统治权,成了一种礼仪性的摆设,政权的更替在不同的武士集团间进行。
十三世纪中叶,在经历了1274年与1281年两次中国元朝军队的入侵之后,镰仓幕府开始衰落。
1333年,镰仓幕府在朝廷贵族的讨伐和幕府内部将领的倒戈中灭亡。
此后,足利尊氏在京都室町成立了征夷大将军的幕府,史称足利幕府,又称室町幕府。室町幕府后期出现了群雄割据局面,史称战国时代。
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战乱,地域武士政权中实力最强的织田信长于1573年,将足利义昭末代将军驱逐出京都,室町幕府灭亡。织田信长率军征讨群雄,开始统一日本大业。他死后,其爱将丰臣秀吉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丰臣秀吉建造了大阪城,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接着整顿和重建土地制度,并发布“刀狩令”,收缴民间的武器,实行兵农分离的制度。1591年发布“身份统治令”,固定了士、农、工、商的身份。在完成国内统一后,丰臣秀吉开始积极谋求对外扩张,先后于1592年和1597年发动妄图征服中国和朝鲜的侵略战争,但均遭失败,1598年丰臣秀吉忧郁而死。
丰臣秀吉死后,他的近臣发生分裂,德川家康在关原一战中消灭了其它敌对势力,掌握政权。1603年在江户城,就是现在的东京建立幕府,史称江户幕府。江户幕府建立了以幕藩体制著称的统治体制。中央政权为幕府,地方政权为藩,类似我们熟悉的诸候国。藩主被称为大名。各藩的大名在其领地内拥有半独立的领主权,幕府将直辖领地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大小不等的大约260个藩主。
江户时代制定了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除公卿贵族外,人们被划分为士、农、工、商等级,以世袭为原则,次序不能颠倒。作为统治者的武士的地位空前提高,作为其身份的标志是可以称姓和带刀。当武士权威受到百姓伤害时,具有杀罚的特权。同时,幕府通过制定《武家诸法度》和制定《参觐交代制度》等来规范在名和武士的行为。参觐交代制度,就是规定各在名要让妻室儿女住在江户当作一种人质,大名本人要一年住在领地一年住在江户轮番交替,以达到幕府对各地大名进行严格控制的目的。幕府还制定了《禁中并公家诸法度》,规范天皇和公卿贵族、寺院等的权力和活动。
江户时代,儒学代替佛教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朱子学的大义名份思想很符合江户幕府建立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的需要,被尊为幕府的官学,在各地开设专门讲述朱子学的学堂,各藩也设立藩校,教授朱子学。
自1543年开始,欧洲人不断抵达日本,与此同时,天主教也随之传入。但天主教义与幕藩体制的思想基础相悖,严重威胁着幕府的统治,因此,幕府严禁天主教传布。
1635年至1639年,江户幕府连续五次发布锁国令,全面限制一切外来船只,规定只有中国、荷兰的船只才能与日本通商,通商地点限定在长崎一港。
在江户时代,日本经过260多年的和平发展,经济、文化繁荣。江户中期以后,各种学问兴起,城市中的世俗文化、大众文化盛行。美术方面,取材生动、风格华丽的浮世绘在民间迅速传播流行。展现武士阶层道德和行为模式的武士道形成,并逐渐影响到民间。
当十二世纪末叶,武士阶级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时,这个阶级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不过日本社会的价值标准,开始越来越多的受到这个阶级的影响。刚刚夺取政权的武士阶级与追求高雅技艺的朝廷贵族不同,他们强调骑术、射术、剑术和领导士兵的本领。在这样的背景下,早期的武士精神强调简单的忠义伦理观。他们赞扬忠诚、正直、无畏和节俭,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武士的忠义节烈并不以国家为对象,而是为了他的主公。对武士来说,事亲之孝、待妻之义、对子之慈都必须给对主公的忠诚让路。武士精神的实质,就是要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最忠顺的奴仆。
在日本锁国期间,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八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开始将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向日本。1853年,美国培里海军准将率领黑船舰队到日本叩关。1854年日本被迫开国。
天皇在一批力主改革的武士的帮助下,重返政治舞台,实现了所谓的大政奉还。
纪录片

纪录片《中国通史》合集
纪录片《河西走廊》合集
纪录片《金城兰州》合集
纪录片《中国将帅》合集
纪录片《解放西藏》合集
纪录片《四大美女》合集
纪录片《契丹王朝》合集
纪录片《千年书法》合集
纪录片《玄奘之路》合集
纪录片《大国崛起》合集
纪录片《中国商人》合集
纪录片《诗词中国》合集
纪录片《茶马古道》合集
纪录片《十大元帅》合集
纪录片《大国仪仗》合集
纪录片《茶叶之路》合集

纪录片《美丽中国》合集
纪录片《银发汹涌》合集
纪录片《美丽中国》合集
纪录片《华为是谁》合集
纪录片《百年巨匠》合集
纪录片《黄帝内经》合集
纪录片《六祖慧能》合集
纪录片《中华文明》合集
纪录片《为了和平》合集
纪录片《台北故宫》合集
纪录片《竹林七贤》合集
纪录片《江南文脉》合集
纪录片《诗画江南》合集
纪录片《中国医生》合集
纪录片《商於古道》合集
纪录片《史说汉字》合集
纪录片《鸟瞰中国》合集
纪录片《问道楼观》合集
纪录片《西泠印社》合集
纪录片《养老中国》合集
纪录片《故宫100》合集

纪录片《大明宫》合集
纪录片《习仲勋》合集
纪录片《毛泽东》合集
纪录片《潘天寿》合集
纪录片《张爱玲》合集
纪录片《第三极》合集
纪录片《秦淮河》合集
纪录片《苏东坡》合集
纪录片《大运河》合集
纪录片《英雄之城》
纪录片《玄奘大师》
纪录片《俺爹俺娘》
纪录片《缅怀杨绛》
纪录片《抗美援朝》
纪录片《豪门秘事》
纪录片《布达拉宫》
纪录片《大明王朝》
纪录片《耶路撒冷》
纪录片《齐白石》
纪录片《张国荣》
纪录片《邓丽君》
纪录片《沙孟海》
纪录片《钟南山》
纪录片《邓稼先》
纪录片《钱学森》
纪录片《孙家栋》
纪录片《于右任》
纪录片《圆明园》
纪录片《于敏》
纪录片《路遥》
纪录片《雍正》
纪录片《孤老》
纪录片《启功》
纪录片《孔子》
纪录片《赤峰》
纪录片《马云》
纪录片《大清》
纪录片《冲天》
纪录片《杨绛》
纪录片《中国》合集
纪录片《朱熹》合集
纪录片《南宋》合集
纪录片《故宫》合集
纪录片《西湖》合集
纪录片《先生》合集
纪录片《大师》合集
纪录片《敦煌》合集
纪录片《王震》合集
纪录片《路遥》合集
纪录片《家风》合集
纪录片《货币》合集
纪录片《知青》合集
纪录片《强军》合集
纪录片《徐渭》合集
纪录片《屈原》合集
纪录片《楚汉》合集
动画片《易经》合集
纪录片《张謇》合集
纪录片《长江》合集
纪录片《颜子》合集
纪录片《园林》合集
纪录片《养老》合集
纪录片《汉江》合集
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合集
纪录片《非典十年祭》合集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合集
纪录片《资本的力量》合集
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合集
纪录片《三国的世界》合集
纪录片《我从汉朝来》合集
纪录片《麦积山石窟》合集
纪录片《西藏的西藏》合集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合集
纪录片《李鼎铭先生》合集
纪录片《东方帝王谷》合集
纪录片《卢浮宫之旅》合集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合集
纪录片《中国这五年》合集
纪录片《读书的力量》合集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合集
纪录片《南怀瑾先生》合集
纪录片《台儿庄1938》合集
纪录片《毛泽东1949》合集
纪录片《毛泽东与湖南》合集
纪录片《书房里的中国》合集
纪录片《宋氏家族往事》合集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合集
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合集
动画片《中华德育故事》合集
纪录片《中国十大王朝》合集
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合集
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甘肃篇
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合集
纪录片《憨山大师的一生》合集
纪录片《苏联解体二十年》合集
纪录片《星云大师的梦想》合集
纪录片《抗美援朝真实档案》
纪录片《 龟兹·龟兹》
纪录片《中国的重生》
纪录片《我的中国心》
纪录片《另一个香港》
纪录片《世纪宋美龄》
纪录片《千年菩提路》
纪录片《归来的局外人》
纪录片《国庆阅兵盛典》
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
纪录片《十大瓷厂往事》
纪录片《生于五十年代 》
纪录片《蒋介石与胡适》
纪录片《北京的星期天》
纪录片《2019阅兵盛典》
纪录片《王阳明传奇一生》
纪录片《苏联最后的时光》
纪录片《星云大师的一生》
纪录片《末代皇帝—溥仪》
纪录片《大昭寺与小昭寺》
纪录片《1950年中苏合拍》
纪录片《大漠盗墓惊楼兰》
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
纪录片《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纪录片《敦煌莫高窟:美的全貌》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 养老》
纪录片《中国新疆,反恐前沿》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汉匈之战》
纪录片《隐形杀手:对抗病毒的战争》
纪录片《鲜为人知的东北惊天大鼠疫》
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大型传染病》
纪录片《新中国十大元帅、上将授衔》
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合集
纪录片《失落的天书山海经》合集
纪录片《世界名画·华丽的大师》合集
纪录片《张瑞敏企业重塑之求索》
纪录片《揭秘六十年前北京定陵挖掘全程》
纪录片《秦灭六国 商鞅变法》合集
纪录片《邓小平百万裁军决策内幕》合集
纪录片《成吉思汗苍狼之决战野狐岭》合集

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水浒》合集
百家讲坛《苏轼》合集
百家讲坛《慈禧》合集
百家讲坛《李煜》合集
百家讲坛《庄子》合集
百家讲坛《李清照》合集
百家讲坛《武则天》合集
百家讲坛《长恨歌》合集
百家讲坛《张爱玲》合集
百家讲坛《唐伯虎》合集
百家讲坛《梅兰芳》合集
百家讲坛《宋太宗》合集
百家讲坛《宋太祖》合集
百家讲坛《说聊斋》合集
百家讲坛《书法档案》合集
百家讲坛《资治通鉴》合集
百家讲坛《爱上语文》合集
百家讲坛《永乐大帝》合集
百家讲坛《三十六计》合集
百家讲坛《春秋五霸》合集
百家讲坛《中华孝道》合集
百家讲坛《人间词话》合集
百家讲坛《大隋风云》合集
百家讲坛《贞观之治》合集
百家讲坛《太平公主》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爱情》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唐朝》合集
百家讲坛《千古爱情》合集
百家讲坛《清官海瑞》合集
百家讲坛《千古爱情》合集
百家讲坛《末代皇帝》合集
百家讲坛《清官海瑞》合集
百家讲坛《走近曹操》合集
百家讲坛《康熙大帝》合集
百家讲坛《解码关公》合集
百家讲坛《孙子兵法》合集
百家讲坛《嘉庆王朝》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三曹》合集
百家讲坛《至尊红颜》合集
百家讲坛《论语 心得》合集
百家讲坛《曹操的启示》合集
百家讲坛《刘备的谋略》合集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合集
百家讲坛《雍正十三年》合集
百家讲坛《风雨张居正》合
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话清明》合集
百家讲坛《隋唐英雄志》合集
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合集
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合集
百家讲坛《唐诗的故事》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故人心》合集
百家讲坛《成败论乾隆》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话中秋》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里的春天》合集
百家讲坛《救时宰相于谦》合集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合集
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合集
百家讲坛《南唐后主李煜》合集
百家讲坛《胡雪岩的启示》合集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合集
百家讲坛《囚徒天子光绪》合集
百家讲坛《苦命皇帝咸丰》合集
百家讲坛《清代皇陵谜案》合集
百家讲坛《向古人学家教》合集
百家讲坛《发现上官婉儿》合集
百家讲坛《大秦政坛双星》合集
百家讲坛《酒色财气李清照》合集
百家讲坛《端午时节话屈原》合集
百家讲坛《明亡清兴六十年》合集
百家讲坛《人间正道是沧桑》合集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合集
百家讲坛《纳兰心事有谁知》合集
百家讲坛《书香才女李清照》合集
百家讲坛《金戈铁马辛弃疾》合集
百家讲坛《抗倭英雄戚继光》合集
百家讲坛《向诸葛亮借智慧》合集
百家讲坛《曾国藩教子十法》合集
百家讲坛《跟司马懿学管理》合集
百家讲坛《唐玄宗与杨贵妃》合集
百家讲坛《历史人物的悲剧》合集
百家讲坛《苏洵、苏轼、苏辙》合集
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合集
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合集
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合集
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百家姓》合集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合集
百家讲坛《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合集
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合集
百家讲坛《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合集
百家讲坛《道光王朝与鸦片战争》合集
百家讲坛《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合集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合集
百家讲坛《侠骨柔情陆游陆放翁》合集
百家讲坛《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合集


品味经典


《武汉“战疫”纪事》合集
中国各朝代帝王(合集)
《红楼十二钗》合集
陈大惠《活着》合集
蒋勋说宋词 合集
蒋勋说唐诗 合集
蒋勋生活美学 合集
叶嘉莹评赏温庭筠
蒋勋细说红楼梦 合集
蒙曼之品读经典 合集
郦波品读古诗词 合集
杨雨品读古诗词 合集
《中国历史悬案》合集
《中国诗词大会》合集
蒋勋美学《孤独六讲》合集
蒋勋美学《美的觉醒》合集
蒙曼解读《梅兰竹菊》合集
蒙曼解读《风花雪月》合集
30首经典电视剧主题曲
《鬼谷子智慧经典》合集
曾仕强《论三国智慧》 合集
张雷《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曾仕强《鬼谷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曾仕强《四大军师的人生智慧》合集
李昌集丨中国古典诗文朗诵与吟诵 合集
《幼学琼林》(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增广贤文》(朗诵视频+译文完整版)
《笠翁对韵》(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声律启蒙》(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了凡四训》(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作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视频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视频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非原创作品  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仓央容若  主编:可爱天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